
2025/11/23 09:22(11/23 09:57 更新)
從73歲到89歲,5名長者克服身體限制,憑藉巧手工藝,或修復老電扇圓滿3代人記憶、或無師自通做袖珍建築模型,又或另闢蹊徑以傳統工藝製作文化創意商品,儼然是精彩又絢爛的銀髮巧手秀。
(中央社記者蔡智明嘉義縣23日電)塑膠掃把問市後,傳統槺榔掃帚漸沒落,目前幾乎沒人會做,住嘉義縣朴子市德興里的年過7旬許秋月守著這門技藝半世紀,還創新製作迷你版吊飾,展現長者文化創意充沛能量。
50年前德興里家家戶戶都在製作槺榔掃帚,槺榔葉用量大,還須到屏東縣恆春鎮買。
許秋月告訴中央社記者,那時剛從太保嫁到朴子,看見鄰居都在綁槺榔掃帚,她也跟著學習製作,在清潔隊工作之餘綁掃帚,再由丈夫載到外地賣,補貼家用。
她說,現在自己種槺榔樹(台灣海棗),採下來的槺榔葉須曬乾半個月到1個月才能加工,綁1支掃帚約1小時,要按傳統方式綑綁,掃帚上綁結只能是單數,非常「厚工(指費工夫)」。
約10年前從清潔隊退休後,許秋月繼續綁掃帚,並到朴子配天宮前擺攤;她說,在大掃帚越來越少人用的情況下,她另闢蹊徑,把傳統大掃帚改成迷你版,反而更吸引香客目光。
許秋月表示,民間認為槺榔掃帚有避邪功能,改成迷你版吊飾隨身攜帶能趨吉避凶、防小人。隨年紀愈來愈大,她眼力愈來愈差,綁小掃帚的工作就落在兒女身上,也算傳承這門功夫,配天宮前攤位也由女兒接手。
許秋月說,買槺榔掃帚有項禁忌,「只能買雙不買單」,買單支是辦喪事,如果過年或辦喜事時通常是買兩支。槺榔掃帚還有「天地掃」之稱,一支掃天花板、一支掃地板。
根據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「國家文化記憶庫」網站,據耆老口述,除「買雙不買單」禁忌,還有「綁單不綁雙」,掃帚上綁結只能是單數,蘊含獨特而豐富文化意涵。(編輯:李明宗)1141123
本網站之文字、圖片及影音,非經授權,不得轉載、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。



